端午节,一起品读,习近平总书记曾九次提及屈原及其诗句

2021-06-13 10:57  
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屈原及其诗句

1.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《天问》

 ——2012年8月2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

讲话原文: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,对于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劳作中,开始观察和探究宇宙的奥秘。早在2300多年前,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就发出了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的著名“天问”。

2.赞屈原

从老子、孔子、庄子、孟子、屈原、王羲之、李白、杜甫、苏轼、辛弃疾、关汉卿、曹雪芹,到“鲁郭茅巴老曹”(鲁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、曹禺),到聂耳、冼星海、梅兰芳、齐白石、徐悲鸿,从诗经、楚辞到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以及明清小说,从《格萨尔王传》、《玛纳斯》到《江格尔》史诗,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,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,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,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,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。

——2014年10月1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

3.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-《九歌·国殇》

——2014年9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

讲话原文: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,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,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,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,中国人民同仇敌忾、共赴国难,铁骨铮铮、视死如归,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。杨靖宇、赵尚志、左权、彭雪枫、佟麟阁、赵登禹、张自忠、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,八路军“狼牙山五壮士”、新四军“刘老庄连”、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、国民党军“八百壮士”等众多英雄群体,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、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。正所谓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

4.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-《离骚》

——2014年10月1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

讲话原文:屈原的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,杜甫的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、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,李绅的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郑板桥的“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等等,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。

5.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-《离骚》

——2016年7月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

讲话原文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,永远保持谦虚、谨慎、不骄、不躁的作风,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,勇于变革、勇于创新,永不僵化、永不停滞,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,努力向历史、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!

6.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-《离骚》

——2018年5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、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

讲话原文: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,但我们必须有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豪情。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,既不妄自菲薄,也不妄自尊大,勇于攻坚克难、追求卓越、赢得胜利,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。

7.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-《离骚》

——2018年6月13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

讲话原文:没有不可能的事情,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,正像屈原讲的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谁说国企搞不好?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,抱残守缺不行,改革能成功,就能变成现代企业。希望大家再接再厉,一鼓作气,一气呵成,一以贯之,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。

8.“冥昭瞢暗,谁能极之?冯翼惟像,何以识之?”-《天问》

——2020年10月16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

讲话原文:2300多年前,屈原就在《天问》中写道:“冥昭瞢暗,谁能极之?冯翼惟像,何以识之?”意思是,天地明暗混沌,谁能探究其原因?大气流动无形,如何认清其真相?屈原还在《天问》中就天地、自然、人世等现象发出一系列提问。这说明,自古以来,人们对自然就有浓郁的好奇心,但限于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能力,自然界的很多奥秘都难以解释。

9.从屈原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的感慨。-《离骚》

——2021年2月2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

讲话原文: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。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。一部中国史,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。从屈原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的感慨,到杜甫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憧憬,再到孙中山“家给人足,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”的夙愿,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、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。

来源:“三峡日报”微信公众号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