蝉鸣阵阵的胡同里,一个夹着旱烟的老人在找“棉衣”。
他去问摆摊的老板、谈生意的商人、直播卖货的店主,可人人都无视了他。最后,他坐到了校园操场里的一面红旗下,缓缓闭上眼,竟回到了风雪交加的战场上……
6月30日,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建党百年主题微电影《在场》,在微博上刷屏。这部微电影开头使人困惑,看到最后,却让许多网友“泪奔”。
有人指出,这个故事应当改编自小学课本里的那篇《丰碑》,短片中四处寻找棉衣的老人便是课本中那位把所有棉衣留给战友、自己冻死在风雪中的军需处长。
网友纷纷留言道,“穿过百年时空,希望今天的中国是您期待的样子。”
“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”
“夹金山,夹金山,鸟儿飞不过,凡人不可攀。要想越过夹金山,除非神仙到人间。”
夹金山是四川宝兴县和小金县的分界山,红军翻越的垭口叫王母寨,海拔4114米。1935年6月,中央红军克服千难万险,翻越夹金山,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北麓达维会师。
图为今天的夹金山
翻越雪山的过程中,指挥员把马让给重伤员,边走边检视前后的队伍,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个因冻饿而亡的老兵。老兵倚靠一棵枯树坐着,身上落满了雪,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之间,烟火早被风雪打灭。他微微前倾着身子,似在向战友借火,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。
指挥员立刻要求见到部队的军需处长,准备质问他为何这个老兵没有领到棉衣。然而,警卫员却告诉他,这位被冻僵的老兵,就是军需处长。
抗战胜利后,作家李本深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短篇小说《丰碑》,又名《军需处长》。
在编撰课本时,这篇小说又被选入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四篇选读课文。
图为该篇课文插图
文章以对军需处长最后一幕的描写和反问作为结尾:风更狂了,雪更大了。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,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。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,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。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,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: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,还会属于谁呢?
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,在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动下,这个感人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,再次和观众见面了。但是,故事的时间线却与原文有所不同。
“穿越百年,希望今天的中国是您期待的样子”
这是一个酷热的夏天,但镜头里夹着旱烟的老人,却在四处找“棉衣”。
他试图和摆早点摊的商贩打听,对方却不耐烦地“啧”了一声。
他向正在通过电话谈服装生意的商人打听,对方也不太搭理。
更奇怪的是,工人们搬着镜子从他面前走过,镜子里却没有他的影子。
最后,他终于跟着一对爷孙找到一家军事类服饰的商店。看见店里的人向屏幕里成功发射的火箭敬礼,他也立刻敬了个标准的军礼。
随后,店里的红军服,让他忍不住直喊“战友们有救了”。
正在通过网络直播推销的一位老店家说:“全国包邮,哪怕你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、在前线,我也肯定给您送到!”一边的人却说:“您这话就过了,现在哪有前线,哪有战场呢?”
面对这样的回答,老人疑惑地反驳:“我就是由前线来的啊?”
没想到对方说:“那都是历史了。”
迷茫的老人走上街头,看到了高楼大厦,人们在广场上跳舞、运动,一副国泰民安的样子。最后,他走到一所小学里,听着老师点名学生,看着操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,靠在树下慢慢闭上眼。
镜头闪回,原来刚才的一切画面里,他存在,却又不存在。
商贩的一声“啧”,是对踩水的小孩说的。
卖衣服商人看似和老人进行的对话,是因为蓝牙耳机信号不好,和电话那头的人说的。
而商店里那句“那都是历史了”,也是在反驳店家,而非老人。
镜头再次回到老人睡着的操场上。随着五星红旗的飘扬和孩子们在点名的时候陆续答“到”,画面变成了风雪肆虐的战场。
在现代的时间线里到处为战友寻找棉衣的老人,就是那个把所有棉衣给了战友、以至自己被冻死在风雪中的军需处长。
而后,短片回顾了新中国建立、原子弹爆炸、火箭成功发射等许许多多的事迹……
这一切光荣,有的老兵见到了,有的老兵没有。
正如这部微电影在结尾的字幕一样:你若在场,看这繁华盛世,多好。
评论区里,有不少网友表示,“这盛世,我们将会是你们的双眼,替你们看遍”。还有人表示,正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这盛世,因此“吾辈当自强”。
来源:“人民日报”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