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挂职期满,我留下足迹,结下深情,经受锻炼,受益终生。在我回家的行囊中,装满了回忆和收获;在我思乡的心境里,充满了感动和不舍。
时令染上了秋色。飒飒金风中,飘来阵阵歌声:《春去夏来》,渗透人生禅意,有喜悦,有叹息,更有回味追忆……
三弦悠扬,云板铿锵。我一听这熟悉的旋律,便知道这是流行于五峰、长阳一带的民间小调南曲。南曲2008年就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。一打听,这首曲子的作者、演唱原来是我的老同事李代炎老师。同事十几年,我知道他曾是李老师、李科长、李经理,但从来不知道他还有如此专业的艺术天赋,叫我叹服!
我与老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,前半生耕耘三尺讲台,后半生调入教育局,从事教育行政管理。可能是老天对他特别“眷顾”,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他从师范毕业,便和妻子一起分配到了采花的高寒地区大村。随后步步高升,又调到了被称为“五峰西藏”的牛庄,一呆就是十八年。他和我讲过一个笑话,刚到大村时,夫妻二人,一套铺盖。他又偏偏被派到离中心学校更远的一个村小去任教。两地分居,一套铺盖,怎么分呢?当然,铺盖要先让给妻子。无奈之下,到了村小,他只好和房东家的老人合睡了一年。有人可能会问,何不再买一床棉絮呢?孰不知,在那个国家困难大家艰苦的年代,买棉絮是要凭棉花票的,夫妻两人一年的供应花票,远不够买一床棉絮。他是长阳人,有了孩子后,夫妻二人忙于教学,无暇顾及家务,只好将老母亲从长阳老家接来帮忙。他曾含泪跟我说,最对不起母亲的是把她老人家走苦了。因那时山里没有公路,单从牛庄金山回老家长阳龙舟坪一趟,就要翻山越岭,涉溪过河,足足走上四天。有人说,苦难,是人生的常态,是生命的共性。久而久之,这些苦难会慢慢升华,成为一种泰然。老李是从苦水中泡过来的,正是这些苦难,成就了他大山一样的坚韧品格。后来才知道,他的南曲技艺就是在那种艰苦的岁月,凭着长阳文工团的同学寄来的两份资料,自学自练出来的,真有点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泰然。
人生就是不断的遇见,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,都弥足珍贵。我与老李的遇见,是在教育局。我分管普教,他是普教科长,再加上我们都是教书匠出身,共同的话语似乎更多一些。初见他时,他给我的印象是工作兢兢业业,平时不苟言笑,甚至近乎古板。难怪说蓝天不语,自是一种高远。有一次他给我讲了两个事例,我才理解他的不语,见识他的远虑。一个是傅家堰有个村民小组叫人岩,海拔1900多米。岩上住着三户人家,他们的子女上学,每天要攀险岩,走小道,到十里以外的八坪小学上课,备尝艰难;一个是牛庄有个四方岩,海拔两千多米。岩上住着四户人家,他们的子女上学,每天要上下一匹险崖,趟过两道溪河,步行超过十里。尤其是到了冬季,日短夜长,家长每天都要举着火把送孩子,送到天亮再回去;晚上打着火把接孩子,接到孩子才放心。讲述时,他格外动情。听了之后,我十分震撼,深感肩上压着千斤重担。就是因为这件事,后来我们总结出了一句真实反映五峰民族教育困难状况的“广告语”:读完小学六年级,行程二万五千里;就是因为这句“广告语”,感动了各级领导,拨动了山外许多人的爱心;也正是这样一个故事,让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学生“上学难”的路子,率先在宜昌地区办起了寄宿制小学,顺利完成“普九”的历史任务。后来,老李结合工作实践,写成《采取积极措施,改变民族教育落后状况》的论文,发表在《湖北民族教育改革与思考》的杂志上,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为了加强管理,他带领普教科同事,起草了“关于初级中学学籍管理的规定”,“中小学德育评估标准”,以及常规教学管理、中考质量评估等重要文件。应该说,这些文件,为规范全县中小学管理,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奠基的作用。
李老师、李科长怎么又成了李经理呢?这是老李人生中的一段奇妙插曲。当时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,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发出了自主创收,大办教育产业的号召。对于一个贫困地区来说,这一号召正合其时。于是教育局决定,兴办教育实业公司。可是谁来领头呢?教育局的竞岗告示贴出了一个星期,无人问津。也难怪,都是些拿惯了粉笔的人,要弄经济、办实体,谁都心中无数。结果,老李站了出来,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也就顺理成章地戴上了“经理”的桂冠。人生如茶,喝过才晓香苦;岁月若水,走过才知深浅。创业的艰辛,只有老李的心里是最懂的。反正在他的带领下,教育书社办起来了,教育印刷厂机器轰鸣,教育招待所红红火火。教育实体的兴起,不仅解决了教育机关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有力支持了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。从兴办实体当年起,教育书社每年拿出经费,救助100名贫困学生。“普九”期间,仅教育书社就拿出8万多元,帮助学校定报刊,买图书。所谓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,不光是伟大人物才能铸就的,就像老李这样的普通人,也懂得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的。
有人说,真正的离别,没有什么“长亭古道”,也没有什么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,而是在一个不寻常的早晨,有人留在了昨天。到龄了,老李告别了他的教育人生,作为教育人的李老师静静留在了昨天。但我万万没有想到,退休后,他又踏上了他的艺术人生。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,这才走来一个南曲人老李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老李。确实他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。本来,热爱南曲是他的初心,但因教育工作繁忙,他将自己的爱深深藏在了心底,这么多年,从不露山,从未显水。现在,盛世太平,国家日新,退休后,他才重拾旧爱,过起了“闲时简板邀明月,醉后渔翁唱夕阳”的晚年。他是有远见的,他总是忘不了抓教育。为了南曲后继有人,他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,第一个在渔关镇小学办起了“少儿南曲传承培训班”。他是有良知的,他真心爱他的家乡山水,土家风情。那些他亲手创作的茶曲谱、乡村曲谱、校园曲谱,便是他对大地母亲的回报。他更是懂得取舍的,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到目前为止,他办南曲社,办培训班,参加比赛,添置乐器、服装,已无偿捐资五万多元。他的团体,获得省市奖项无数,他却说“获奖并不重要,展示土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才是我们的宗旨”。我在想,所谓“顺其自然”,不就是到什么季节,享受什么季节吗?如果说,担当是一种入世之美,那么,自娱自乐,乐山乐水,就是一种出世之美。
写完这篇文字,南曲舒缓的节奏,婉转的行腔,又萦绕在我的耳旁。我知道,老李唱《春去夏来》,也是在唱自己的人生。时有入秋,人有晚年。他的人生,就像一片秋天的叶子,五彩斑斓。有人说得好——深秋之美,不在花的绚丽,而在叶的斑斓。
作者:季卫民(作者系原五峰教委主任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)